欢迎访问:中共黄冈市委党校官方网站!
>>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信息 > 正文

市校合作——打造“双强双兴”新引擎

发布日期: 2013年10月28日 浏览: 字体:

高校、科研院所,精英汇聚;大别山腹地,厚积薄发。今年6月,我市全面启动了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计划,在这块充分生机的土地上,搭建起了一座通往“黄冈梦”的壮丽桥梁。

6月8日,为深入推进我市与武汉高校院所的对接合作,市长陈安丽拜访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负责人,并进行了深入座谈。

6月17日,市长陈安丽赴武汉,就进一步深入开展市校合作和深度推进产学研对接,分别与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4所高校负责人进行座谈和深入交流。

6月27日,市长陈安丽就搭建市校合作平台、推进产学研合作,分别与中国地质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中南民族大学3所高校负责人进行座谈和交流。

6月28日,市长陈安丽拜访了烽火科技集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负责人,并就深化科研和产业合作开展了深入交流,达成系列合作意向……

紧锣密鼓的对接与洽谈,收获了丰硕成果。

截至目前,我市已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4所高校院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引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科研创新平台延伸、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基地共建、学生实训基地创建及决策咨询服务等方面,开展了深层次的合作。同时还启动了大学科技产业园建设,延伸了一批科研平台。

一份份协议,一个个行动,见证了市校(院、所)共进、共赢、共担的决心。市校(院、所)的集体发力,必将扛鼎崛起的脊梁,打造我市发展的新引擎。

市委书记刘雪荣盛赞“市校合作”为正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黄冈增添了科技腾飞的翅膀,对于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具有重大意义。他高度重视并亲自出席市校合作签约仪式。此外,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龙福清、市政协主席王静平,市领导崔永辉、黄祥国、王浩鸣、张社教、詹旺民、陈少敏、李俊、杜耘等都高度关注市校合作,多次出席并见证市校合作仪式。

A、机遇叠加,让市校(院、所)“深度”握手

面向未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黄金十年”重大战略机遇期,提出了一元多层次战略,我市面临多重机遇叠加的特殊发展机遇期。

“1+8”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主要城市之一、新一轮的扶贫连片特困地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机遇为市校合作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黄冈长江大桥、黄鄂高速公路的建设,让我市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尽显,融入武汉城市圈的速度加快,我市与武汉将实现无缝对接。

特别是城际铁路通车后,武汉至黄冈的28分钟车程,扩大了人们的生活半径,带来新的工作生活观念,其“大运量、高密度、公交化”的运输模式,加速了人员流动,促进了铁路沿线的“同城化”。

日益变化的发展环境,需要我们详实的去认知、去体察、去探寻,只有认识了脚下的这片土地,摸清了家底,做到心中有数,心有所系,才能为城市找准定位,为发展蓄力。

机遇并非唯我独有,机遇稍纵即逝。机遇面前,不拿出新姿态去迎接它,就只能溃不成军败下阵来。

市委书记刘雪荣在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牢牢抓住“强工兴城、强农兴文”的发展重点,按照依托资源、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差异竞争的总要求,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分类指导,加快构建竞相发展的新格局。这为黄冈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双强双兴”靠什么支撑?

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科技与人才已被推向社会发展的中心,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心城市首位度不够,资源匮乏,要落实“双强双兴”、推动科学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与人才的支撑。

经济建设上,发展特色经济的立体多维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本的裂变效应,一个人才能带动一个企业的发展,一批人才会带动一个产业的形成。

筑巢引凤,只有推进人才战略,大力引进人才,才能攒足人气,有了人气才可聚集更多的商机和财气。

武汉高校院所众多,科技实力强大,是中国主要的科教中心和智力密集区之一。每年高校毕业生达40万人,其人才储备量和科研能力占据了绝对优势,是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地和输出地。

坚持以实施资源转化战略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核心,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与高校、科研院所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正是我市基于上述认识,着眼于区域经济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而进行的重大制度和管理创新。

为吸纳和引进一批高校大学生到黄冈实习实训和创业就业,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包括提供实习实训补贴、开通“绿色通道”、发放生活津补贴、住房保障、创业扶持、税费优惠、投融资支持、就业培训和搭建创业孵化平台等。

通过几个月的探索实践,市校(院、所)双方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涵,创新合作方式,有力促进了大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初步实现了双方优势科技与优势资源的互补、优势人才与优势项目的对接、优势学科与优势产业的融合,成为市校之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携手发展的范例。

B、“引资”亦“引智”,我市“借脑”促跨越

高新的技术和创新型人才都是梦想之城的创造者,一点一滴的搭建起雄伟巨大的经济大厦。市校(院、所)合作将对我市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增强我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人才支撑和产业支撑。市校(院、所)合作既是竞争的需求,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黄冈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9月29日晚,市长陈安丽主持召开市政府第29次常务会,审议《关于鼓励支持大学生到黄冈实习实训和创业就业的意见》。

第二天,全市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创业就业工作动员会在黄州召开,市长陈安丽鼓励支持大学生到黄冈来实习实训、创业就业,为企业人才引进搭建平台,形成聚集人才、壮大企业、提升产业的链式效应。

10月8日,市长陈安丽在市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上明确指出,实施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计划,要以“聚集人才、科技创新”为主旨,以与央校、央院、央所包括央企的合作为载体,依托“一园七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一园”:即规划建设面积1万亩的大学科技产业园,将其建成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高新企业孵化平台、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七基地”:即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以政府资助方式全面接收大学生到黄冈实习实训;建立人才创业就业基地,建设大学生科技孵化器推动科技成果在黄冈孵化,用政策激励高校(院所)人才创业就业;建立国家、省级科研平台建设基地,推动高校(院所)国家、省级科研平台向黄冈延伸;建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开展校企合作,进行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建立高校蔬菜等农产品供应基地,推动农校对接;建立高层次人才“智库”基地,聘请一批专家、教授作为市政府咨询委员,选派一批高校、院所干部到黄冈挂职;打造优质生源基地。

10月15日,我市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创业就业宣传推介活动在武汉正式启动。据统计,在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2场宣传推介会上,已收到2600名大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就业意愿登记表。

截至目前,合作计划取得了初步成果,已与多所高校(院、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已签约项目27个,在谈项目15个。聘请了路钢、李培根等41名高校(院、所)书记、校长(院所长)和专家、教授担任市政府咨询委员(其中包括院士),8名高校(院、所)干部已到我市挂职。

省教育厅与我市签订了合作协议,已争取到2013年省政府大学生实习实训示范基地项目,并正在积极谋划2014年示范基地项目。这些为我市做好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创业就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市科技局选派专班每周3—4天常驻武汉高校院所对接洽谈,引进了一批产业化重大项目。省机电研究设计院股份公司的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74亿元,在大学科技产业园重点建设年产30万辆电动汽车生产线、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产值250亿元。

武汉大学的转基因水稻降血糖口服保健食品项目,已确定由我市卫尔康公司与其合作在黄冈进行产业化,目前双方正就合作具体内容进行洽谈。

另外,还有PET-CT项目,智能机器人手臂项目,年产10000吨生物质碳、油、汽多产联供示范项目,1兆瓦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半导体材料产业化项目等一批产业化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中,有望签订投资协议。

市国土局与中国地质大学就共同组建黄冈地质资源环境工业研究院、组建地热工程中心和建设全国第一的地热科技园、筹建黄冈珠宝街、拓展新型萃取技术在黄冈特色大宗农产品深加工的应用、建设生态修复工业材料生产基地和生态修复样板等5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市经信委积极与武汉理工大学、武汉邮科院联系,已签约江海直达船船型技术研发合作、光器件产品等5个项目,促成了武汉理工大学与我市鸣利来公司等8家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市农办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引进了“60万吨优质粮油精深加工循环综合利用”等3个项目,推动了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市青年旅行社与中南民族大学国际旅行社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市旅游局正就黄冈旅游资源开发与该校旅游学院共同制订合作方案,充分借助高校院所的人才智力优势,大力实施黄冈红色大遗址开发利用试验区、大别山国家级地质公园申报等项目,旅游业项目亮点纷呈。

通过一系列稳固的联合,将资本、市场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校院所的积极性,在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成为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生力量。

C、市校(院、所)合作,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共鸣

市科技局局长胡华说,黄冈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联姻高校院所,借势借智借力,才能激发发展活力,提升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市科技局作为市校合作牵头部门,要当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助手,做好顶层设计,搞好协调服务,积极营造市校合作良好氛围。

武汉轻工大学党委书记王祚桥说,黄冈与武汉轻工大学签订合作协议,预示着校企合作进入新时期,希望在框架协议规范下通过双方的通力合作,实现科研成果“订单化”;培植地方龙头企业,实现产品品牌化;开发地方优势资源,实现产业特色化;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服务常态化,为黄冈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科研等方面的支持,实现共赢。

9月24日至25日,市长陈安丽带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来我市挂职的有关人员,深入我市部分工业企业开展调研,推动校企对接活动,校企对接受到了企业负责人的一致好评。

黄冈华窑中洲窑炉有限公司经理余阳春对我市与武汉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期待很高。“这是一次非常富有智慧的战略选择,抓住了我市长远发展的“牛鼻子”,是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我市长远发展的一次战略谋划。一定会为我市的快速发展装上‘助推器’。”余阳春说,黄冈是“中国窑炉之乡”,提高我市窑炉产品的科技含量,对已有的窑炉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在节能降耗上做文章,已成为大势所趋,武汉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技术、科研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双方联手,可以说是强强联合,只要双方加强沟通,密切合作,一定会实现双赢的目标。

湖北鸣利来冶金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因为引进众多工程技术人员和现代化的专用设备,采用最新科研成果,能满足国内外各种不同矿岩条件矿山的需求,产品畅销国内外,出口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总经理汪学军说:多亏了公司引进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从国外购置了现代化的专用设备,才使得公司有今天的成就,相信通过市校合作,将会加速我们黄冈企业的转型发展,壮大企业的实力。

D、借力引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近年来,“硅谷模式”在中国被许多地区成功借鉴。

被誉为“中国的硅谷”的中关村,汇集着200余家科研院所、近50家国内一流的高校,科研资源优势明显,已成为了中关村发展的原动力。

在我市出台的《市校(院、所)合作工作实施方案》中,就“建立产业聚集、企业集群、特色突出的大学科技产业园”,明确提出:建立大学科技产业园,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和服务,推动黄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高校、科研院所以其丰富的人才资源和雄厚的基础研究成为技术创新的后盾,不断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而且企业界和高校之间交流密切,实践中的经验能很快地反馈到基础研究中,如此良性循环,将大大促进技术发展,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腾飞。相信不久的将来,硅谷、中关村的今天将成为我市的明天。

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是随着大学理念的转变和社会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的进步而引发的产业革命的发生而不断演变和发展的。美国是产学研合作的发祥地,硅谷被国内外经济学家公认为“产学研结合的成功范例”。

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了“斯坦福工业园区”,首创产学研合作的“硅谷模式”。

“硅谷模式”的显著特点,就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提高高科技的创新与产业化的速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总结归纳硅谷的成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产学研用的无间合作。简单来说,就是有硅谷特色的教育体系为硅谷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多层次的高质量人才,从创业者到工程师,从投资人到律师。同时产业获得了最重要的创新产品和成果,并通过市场转化为财富。而产业将财富反哺给教育和研究机构,并影响教育和研究机构的兴趣偏好和人才培养准则。由此形成的蕴含着创新创业精神文化的良性循环,使硅谷成为几经危机而始终不陨落的世界高技术产业发源与领军之地。黄冈新闻网(黄冈日报)记者瞿玲 通讯员李响 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