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黄冈市委党校官方网站!
>>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园地 > 正文

公共文化服务进党校

发布日期: 2018年11月20日 浏览: 字体:

编者按:我市正在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黄冈是文化大市,文化资源禀赋深厚,为示范区创建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示范区创建需要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精神生产力,而第一步就是文化宣传。2018年11月15日,黄冈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县级干部李青松到市委党校主体班作了《文化黄冈:从名人、名医到〈本草纲目〉》的专题讲座。下面将讲座的主要内容刊载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文化黄冈:从名人、名医到《本草纲目》

李青松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推动商旅文体康融合发展,决战四季度,奋力保目标。黄冈是文化大市,推动商旅文体康融合发展,文化是基础,也是灵魂和动力。我市正在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要求进党校课堂,所以第一个问题,我要讲一讲关于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   文化: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

(一)文化

“文”在中国语言系统中,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化”本义为改变、生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引申为教化。“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西汉以后,“文”“化”才合成一个词。

文化,本义是“以文教化”,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属精神领域范畴。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关于狭义文化的定义,东西方的辞书中较为共同的解释是: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

(二)公共文化

公共文化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这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定义。简言之,是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公共文化是相对经营文化而言,为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而形成的文化形态,强调的是以社会全体公众为服务对象的公共行政职能,目标是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创造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均衡性、共享性。

(三)文化与软实力

软实力,通常指国家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如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软实力指一切非物化要素所构成的实力,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对国家而言,具体包括: 1.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3.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4.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5.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6.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7.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

(四)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有文化,对国家而言是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个人而言是掌握了大量的文化知识。文化自信是一切自信的源泉和根基,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

西班牙思想家、哲学家格拉西安讲:人生来本是一个蛮物,惟有文化才使他高出于禽兽。这说明人需要文化,社会需要以文化人。

胡锦涛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说:“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这是说中国有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有民族文化自信,同时我们更要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时代自信力。

(五)黄冈文化

按照有关文化概念的理解,我们所讲黄冈文化,内涵丰富,形态多样,既指历史以来黄冈大地出现的物质形态的文化,也包括各种精神文化,更指历史上创造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主体的本身的文化——名人文化。无论从哪个视角来解析黄冈文化,黄冈文化历史悠久,类型多样,在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百花园内都占有一席之地。这些都是实施黄冈兴文强市战略、开展商旅文体康融合发展的资源支撑,也是当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资源优势,也是坚定我们为实现这些战略目标、创建工程信心的文化资本。也正因为如此,“黄冈”这个名称也日益文化化了。

黄冈已经展示出鲜明的文化符号,主要有1.天下形胜之地(地理);2.文明起源之地(历史);3.兵家必争之地(军事);4.大师造化之地(文化);5.禅宗发源之地(宗教);6.人才塑造之地(教育);7.红色文化之地(政治);8.名家辈出之地(人才)。

黄冈业已形成特有的文化品牌,主要有1.红色文化;2.名人文化;3.医药文化;4.禅宗文化;5.戏曲文化;6.东坡文化;7.生态文化。

去年,在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中,我们凭借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一路过关斩将,力克群雄,问鼎“十佳魅力中国城”。黄冈有这么多的文化品牌,最大的文化品牌是什么呢?

2005年,湖北省召开高级专家点评会,两院院士及省内专家学者评选出湖北省最具全球影响力的13大亮点:1.武汉及武汉城市圈;2.长江三峡及水电基地;3.中国光谷及光电子产业基地;4.江汉平原及农业生产基地;5.楚文化发源地;6.武当山道教文化圣地;7.神农架原始森林自然博物景地;8.恩施“中国硒都”;9.武钢及钢铁生产基地;10.东风汽车及汽车生产基地;11.南水北调中线源头;12.武汉大学;13.黄冈中国杰出人才之乡。

可见,中国杰出人才之乡是黄冈最大的亮点,名人文化是黄冈最大的文化品牌。

二、黄冈:中国名人之乡

黄冈自古名人辈出。史料记载,黄冈进士明朝占湖北的39%,清朝占35%,《湖北历史名人》中的三分之一是黄冈人。北京中华世纪坛收录有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40位名人雕像,黄冈占3位:毕昇、李时珍、李四光,我们说与浙江绍兴并列,为全国地级市之首。而绍兴说他们有4位:王羲之、蔡元培、鲁迅、马寅初,这是怎么回事?王羲之是临沂人,后迁浙江绍兴。绍兴是全国第一,这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至少是全国第二。

黄冈名人不仅数量多、影响大,而且分布地域广、贡献领域多。

禅宗祖师:禅宗的实际开创者四祖道信、中国化禅宗创始人五祖弘忍;

戏曲鼻祖:黄梅戏创始人邢绣娘、京剧鼻祖余三胜;

科学巨匠北宋伟大的发明家毕昇、明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现代地质力学创始人李四光、“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

建党元勋:党的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

革命先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张浩、二七大罢工的主要领导人林育南;

军事将领:元帅林彪、国家主席李先念、大将王树声;

文坛巨星:著名音韵训诂学家黄侃、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著名文艺理论家胡风;

哲学大师:新儒家学派创始人熊十力、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徐复观、台湾负有盛名的政治家殷海光;

经济学大家:《资本论》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世界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张培刚;

新闻巨子:辛亥革命的播火者詹大悲、新华社社长郭超人。

这里,我要着重强调一下建党元勋中的黄冈贡献。中共13名一大名代表,黄冈有三位,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这在全国是唯一的。当然,包惠僧(1894——1979)受陈独秀委派与陈公博代表广州出席党的一大,其代表资格一直是党史界争论的焦点。无论怎样,1921年7月,他确实是围坐在了那张书写了20世纪中国革命史的长餐桌前,但他永远是第13人。

黄冈客籍名人也不少。杜牧、苏东坡、王禹偁、程颢、程颐、李贽、于成龙等,在黄冈为官、讲学、生活,演绎了黄冈故事,有的还在黄冈创造了人生传奇甚至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杜牧40岁时由比部员外郎出守黄州,任了两年半黄州刺史,是黄冈历史上第一个著名诗人官员;苏轼因“乌台诗案” 谪居黄州四年零四个月,在这里写下著名的“一词二赋”,把人生功业推向了巅峰;王禹偁贬至黄州,世称王黄州;程颢、程颐开创了程朱理学,世称二程;李贽在红安、麻城客居讲学20余年,成为自由学派鼻祖;于成龙曾在黄州任四年同知、四年知府,官至直隶巡抚、两江总督,是清朝“天下廉吏第一”。

2011年,黄冈市文化局、黄冈市发改委编制的《黄冈名人文化建设规划》,发布了《黄冈名人文化园》100位入园人物,包括:中国共产党创始人3人,中央确定的军事家3人,对中国革命有重大贡献的英烈3人 ,军事将领15人,杰出科技人物15人,杰出文化人物37人,辛亥革命军政人物5人,外交名人3人,著名历史军事人物2人,感动中国人物1人,客籍黄州名人13人。

黄冈为什么出这么多名人?这源于黄冈地处楚尾吴尾的地理位置。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特别看好处于温带地区的国家,他说:“历史的真正舞台所以便是温带,当然是北温带”。 北纬30度线指北纬30度上下波动5度所覆盖的范围,是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贯穿四大文明古国,产生了许多杰出人物。自然地理方面,黄冈也地处北温带,纬度在29°45´至31°35´之间,正处在北纬30度线上,也为这条奇特的北纬30度线增添了神奇色彩。

当然,文化与人文地理联系起来分析更合唯物史观。人们常说黄冈地处吴头楚尾,这是不准确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首都——“楚头”在荆州,吴国的首都——“吴头”在苏州,黄冈对于吴楚来说,都是边缘、尾部,所以说是“楚尾吴尾”。这是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融汇之地。

黄冈地处东西南北交汇之处,是历代战争频发之地,曾发生过包括柏举之战、赤壁之战在内的16次重大战争。战争必然带来人口剧减,人口剧减必然带来移民。黄冈是一座移民城市,曾有8次大规模移民,两次大规模地迁出。而移民的结果必然带来文化的变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在这里此消彼长、互相融合。战争也导致民风彪悍。

更为难得的是,黄冈自古就有重教兴学的传统。早在科举考试之前就设有家塾、乡校,唐代建有荆楚最早的儒学宫——兰溪学宫,北宋建有最早的书院——雪堂书院。明清时期,黄冈书院林立,讲学成风。黄州河东书院,红安天台书院书声琅琅。因此,黄冈一直科甲鼎盛,由此赢得了“唯楚有才,鄂东为最”的美誉。

三、黄冈名人:五名状元和五大名医

黄冈名人有很多有趣的现象,比如历史上黄冈有五位状元,也有五大名医。五位状元是会考试的,五大名医是不会考试的。五位状元鲜为人知,而五大名医却誉满天下。

宋代汪洙《神童诗》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诗句,讲的是不要小瞧农田村夫,也许他们通过科举还能成为达官显贵。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不必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古代选拔官吏,除了科举还有察举。考试是科举制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科举改变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31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1300余年。
    1300年中,黄冈士子创造了奇迹。黄冈文举、武举累计走出3985名举人,943名进士(其中5位状元、1位榜眼、4位探花);由进士出身的,6位官至宰相,80余名尚书、侍郎,及第人数居荆楚各州府之首。

(一)  五名状元

    1.黄凤麟(555-626):隋代黄冈县人,杨广大业13年(617年)乙丑科状元,是中华黄姓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也是湖北省第一位状元,官历弘文馆编撰、比部员外郎、侍御史(御史大夫的助手)。

    2.卢储(?):唐代蕲春县人,一作合肥人,唐宪宗元和15年(820)庚子科状元,员外郎,出知饶州(今江西上饶市长),《全唐诗》存其诗二首。

    3.文质(?):明代蕲水 (今浠水县) 人,一作南京人,善骑射,有异材,嘉靖32年(1553)武状元,任锦衣卫都督,相当于国安局局长,其墓在今浠水县北。

    4.刘子壮(1609-1652):清代黄冈县人,顺治6年(1649) 殿试时,作万言《殿试策》,荣获清朝湖北第一个状元,授国史馆编修,后充会试同考官,为清朝开国文豪之一,清顺治8年(1651)告归乡里,顺治9年(1652)不幸辞世,40岁中状元,只活了43岁。

    5.陈沆(1785-1826),清代蕲水(今浠水县)人,嘉庆24年(1819)己卯恩科状元,恩科指因皇恩浩荡而特别开设的科考,授翰林院修撰、四川道监察御史、广东省学政、礼部会试同考官,一时推为文宗,34岁中状元,因胃疾辞世时仅有41岁。

五名状元中,黄冈县2人:黄凤麟、刘子壮;浠水县2 人:文质、陈沆;蕲春县1人:卢储;籍贯有分岐2人:卢储、文质;生卒年不详2人:卢储、文质;短寿的2人:刘子壮、陈沆;长寿的1人:黄凤麟;副部级2人:黄凤麟、文质;地厅级3人:卢储、刘子壮、陈沆。

(二)五大名医

1.王叔和(201—280):魏晋名医,公元260年前后,为避战乱从家乡山东高平迁徙定居麻城,整理编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完成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被后世誉为“中华脉祖”“药王”。

2.庞安时(1042—1099):北宋蕲水(今浠水)名医,所著《伤寒总病论》,为中医学经典著作,收入《四库全书》,有“医王”之誉,与苏轼、黄庭坚、张耒相友善,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写的就是到浠水找庞安时看病,与他同游清泉寺的情景和感悟。

3.万密斋(1499—1582):明代罗田名医,所著《万密斋医学全书》,是继《千金要方》之后的又一部中医学全书,是我国明代与李时珍齐名的著名医学家,被国家中医管理局评定为明清时期30位著名的医学家之一。

万密斋治学严谨,医德高尚,行医50多年,以儿科、妇科、痘诊科享有盛誉,在养生保健理论和实践方面独树一帜,被康熙皇帝嘉封为“医圣”。他提出的“寡欲、慎动、法时(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变化)、却疾(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养生理论不仅要比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心理平衡、营养均衡、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的养生理念早几百年,而且内涵更全面、更先进、更科学,为“中华养生第一人”。我们现在把李时珍叫“医圣”,实际上这个称谓是康熙皇帝封给万密斋的,李时珍称“药圣”更确切。

4.李时珍(1518—1593):明代蕲春名医,字东璧,号濒(bin)湖山人,世称李濒湖,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世界十大杰出科学家之一,经27年努力、三易其稿著成《本草纲目》,传遍五大洲,在国内辗转翻刻近200次,被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后面我们要重点讲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

5.杨际泰(1780—1850):清代广济(今武穴)名医,劝人戒吸鸦片,妙手解毒,“南有林则徐断绝毒源,北有杨济泰解除病根”。

五大名医中,浠水1人:庞安时;罗田1人:万密斋;蕲春1人:李时珍;武穴1人:杨济泰;王叔和从山东搬到麻城定居20年,至死没有离开,其墓在麻城市白果镇药王冲,算得上是麻城人,所以我们并称鄂东五大名医。

五大名医和五名状元相比,学历都不高。王叔和就不说了,那时候还没有科举。庞安时,我们看《宋史·庞安时传》是怎么说的。大家可以看原文,我简单解释一下。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

年五十八而疾作,门人请自视脉,笑曰:“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死矣。”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选自《宋史•庞安时传》
    庞安时很小的时候就能读书,过目就能记住。父亲是位世医,教他学脉诀,他学后认为:“这不能够成为治病的依据,”只拿黄帝和扁鹊的脉书研究,不久,已能通晓书中全部内容,时常有自己的新见解,与他辩论驳诘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父亲大为惊奇,当时庞安时还没有成年。不久,因患病而耳聋,于是他更加刻苦研究《寻枢》、《太素》、《甲乙》等珍贵罕见的医书,经史百家凡是涉及医学内容的,没有不能融会贯通的。58岁时疾病发作,他的学生请求他给自己诊脉,他笑着说:“我已仔细地研究了,而且呼吸出入也是脉象,现在我的胃气已绝,该死了。”于是他不再服药。过了几天,坐着与客人谈话时去世了。

庞安时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完全是靠家学的滋养与个人的勤奋,才成为一代名医。

万密斋自幼聪慧好学,年轻时习儒,24岁考取秀才,但此后3次乡试均告落第,于是放弃仕途,钻研医学。

李时珍14岁考取秀才,也参加了3次乡试,均名落孙山,从23岁开始弃儒从医。

杨济泰的父亲杨少山是清中叶名医,他初习儒业,攻四书五经,走科举之路,但屡次应试均榜上无名,遂决然弃儒而继承父业,悬壶济世。

把五大名医和五位状元作一个对比,说明黄冈人聪明,会考试的中举人、进士,考试不及第的自学成才,成为天下名医。成功的路不止一条,眼前无路便回头,这正是黄冈人的聪明之举。

四、李时珍:世界文化名人

在1951年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维也纳会议上,李时珍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首批名单。今年是李时珍诞辰500周年,所以,我们今天主要来讲一讲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

《明史》里有清朝宰相张廷玉写的《李时珍传》,一起看一下。后面要讲到里边的内容,我这里不作解释。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明史•李时珍传》)

李时珍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读书举业期:从5岁入私塾到23岁最后一次乡试

李时珍的生年是1518年,卒年是1593年。李时珍的出生地是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瓦屑坝(今博士街),祖父也精通医术,名闻乡里。父亲李言闻是当地一位名医,曾任太医院吏目(皇家医院的医官),娶妻张氏,有两子一女,长子李果珍,次子李时珍。

清代文学家、蕲州人顾景星写的《李时珍传》里有这样一段话:“时珍生,白鹿入堂,紫芝产庭,自幼以神仙自命。”这当然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李时珍小时候体弱多病,颖敏聪慧。6岁,李言闻把他送到顾家私塾读书,学习儒家经典。14岁,由父亲陪同到黄州府参加院试,中了秀才。初战告捷,增加了李言闻的希望,李时珍也和众多读书人一样发愤读书,全心应试。17岁,第一次赴武昌参加乡试,不中。20岁,第二次赴武昌参加乡试,仍不中。23岁,第三次赴武昌参加乡试,还是不中。

李时珍为什么3次赴省城乡试,均以失败告终?在今天看来,李时珍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精神,严密的自然科学思维,可能不适应做那种八股应试文章。

(二)弃儒学医期:从23岁最后一次乡试失败到35岁开始编写《本草纲目》

李时珍经过3次乡试未中,又大病一场,于是向父亲提出随父从医,向父亲说了一段惊世名言:“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满满的正能量。这和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大相径庭。

弃儒学医,专心致志钻研医药学,是李时珍一生最大的转折。所谓弃儒,是抛弃科举业,并不是摒弃诸子百家之书。实际上,李时珍在科举失利后,更加发奋地“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其后读书十年,足不出户,为人治病,多不取资,名重一时。他嗜书几乎到了入迷的程度,“长耽典籍,若啖蔗饴”,喜欢长时间看典籍,像吃甘蔗一样觉得很甜。李时珍究竟看了多少书,无从考证,仅他在《本草纲目》所引用的书目就有1000多种(传统说法800多种)。李时珍十年苦读所掌握的丰富知识,为他后来行医和著书立说,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李时珍立志学医,学而有成,还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外在因素:一是家世对他的影响,二是师友给他的帮助。自幼耳濡目染,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对李时珍的成长及学术生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的师友有顾日岩、郝守道等人。顾日岩、郝守道是蕲州的名门望族,数代博学鸿儒,家藏大批珍贵典籍及诸子百家之书。顾日岩是进士,官至福建参政,理学名家,李时珍和他交往,在文、史、哲诸方面获益不浅。郝守道精于医术,李时珍与之为友,相互畅谈医理,切磋技艺,多有启发。所以说,朋友圈很重要,跟什么样的人学什么样的人。

(三)行医著书期:从35岁开始编写《本草纲目》到76岁逝世

李时珍行医,既珍视前人经验,又注重亲身实践,主张“机而行之,变通权宜”,临症不持一家之言,不守一隅之见,辨证准确,立法严谨,很多难治的疾病,经他治疗,多获奇效。他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文献中有“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的记载

李时珍的医名轰动了蕲州, 41岁那年(1559年),封藩在蕲州的荆宪王第三个孙子富顺王,请李时珍到王府给他患怪病的孙子看病,病状是“嗜灯花,但闻其气,即哭索不已。”灯花是一种中医,收入《本草纲目》第六卷·火部,“时珍诊之,曰︰此癖也。以杀虫治癖之药丸服,一料而愈”。不久,封藩在武昌的楚王把李时珍请去当侍医,“聘为奉祠正,掌良医所事”。奉祠正是明代王府掌管祭祀乐舞的官职,有名望,无实权,正八品。楚王的儿子突然昏厥,不省人事,李时珍药到病除。49岁时(1566年),李时珍医名日隆,适逢皇帝征名医,楚王便举荐李时珍进了太医院,任太医院判,协助院使掌管医疗事务,正六品。

历代药书谬误不少,偏激守旧,轻视民间药方,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李时珍发现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后世医家的临床用药效果。在太医院,李时珍曾先后多次向嘉靖皇帝提出重修本草,均得不到支持,便主动辞职回乡,开始着手自己重修本草。

李时珍回到家乡蕲州,除了给人看病,最主要的工作便是编著《本草纲目》。

在编写过程中,他“搜罗百氏,访采四方”,并充分利用他多年实践经验以及在楚王府、太医院任职期间所搜集珍贵资料,还亲自进行医药原理的实验。经过27年的努力,参考1000余种文献资料,终于在万历6年(1578年),即李时珍61岁时,写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伟大著作。此后,李时珍又奔波于《本草纲目》出版事宜,于万历8年(1580年)赴太仓拜谒王世贞,请王世贞作序,同年《本草纲目》在南京由书商胡承龙开始刊刻。

讲李时珍,必须讲到王世贞和胡承龙。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史学家,明代文坛领袖,“后七子”之一,独领文坛二十年。1589年,王世贞被朝廷重新起用,担任南京刑部尚书。1590年2月,李时珍再次带着《本草纲目》书稿来找王世贞,王世贞认真读完《本草纲目》后,赞叹不已,并拜撰作序,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禁以医书观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称《本草纲目》多但不繁杂,详细却有要点,综括核实研究的透彻,直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怎么能仅仅是医书呢?!实在是阐述生命精湛道理、解释万物的大典,帝王的秘录,百姓的重宝。王世贞在序言中对李时珍的描述和对《本草纲目》的评价虽然仅仅只有540字,但是文采横溢,欣赏有加。一生刚正不阿的王世贞,对人从不妄赞一辞,独于对李时珍赞赏有加,对《本草纲目》推崇备至。

胡承龙,金陵书商,1593年开始刻印《本草纲目》,1596年终于出版问世,为该书最早版本,也是经过李氏家族亲自校订过的原始刊本,为后世众多版本之祖本,可惜李时珍没有看到自己著作的出版。初刻本后世称“金陵本”,海内外共存全套9部,分藏中国、日本、美国,国内只藏3部,分别藏于上海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另一部被河南一位私人收藏家收藏。中国中医科学院藏本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10年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2011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评委会给《本草纲目》的评语是:“中国传统医学史上最完整、最全面的药物学著作;它集十六世纪以前东亚地区医药学成就与展望之大成;它昭示着现代药理研究的曙光。”

讲李时珍,还必须讲到他的儿子和孙子。

从首刊的金陵版所收载的“辑写姓氏”名单中,就可以了解到在《本草纲目》的浩大编著工程中,李时珍动员了他的四个儿子李建中、李建元、李建方、李建木、四个孙子李树宗、李树声、李树勋、李树本以及他的徒弟来参加这一伟大工作,如此家庭式的祖孙三代共同进行规模宏大的科学巨著的编写,在世界科技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长子李建中,学历比父亲高,嘉靖43年考中举人,官至四川蓬溪知县。其实李时珍父亲李言闻学历也比李时珍高,李时珍是个秀才,也就是生员,李言闻虽然没有考中举人,但1549年“补岁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也就是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读书,称为贡生,也叫监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相当于举人副榜。

1593年,《本草纲目》即将刻成之际,76岁的李时珍突然病逝。他临终前撰有遗表,嘱其子建元将遗表与《本草纲目》一并上呈朝廷,请求朝廷为老百姓疾苦着想,重刻《本草纲目》,以广流传。1596年,《本草纲目》首次在南京出版,李建元单骑上燕京,将李时珍生前写的《献<本草纲目>表》及58套《本草纲目》呈神宗皇帝,皇帝御批:“书留览,礼部知道,钦此。”明朝皇帝并没有满足李时珍的遗愿,只批9字而已。

五、《本草纲目》:人类绿色圣经

讲到这里,我要向大家推荐两本书:一是红色圣经《资本论》,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王亚南翻译;二是绿色圣经《本草纲目》,中国古代药物学发展的巅峰之作。这两部“圣经”都与黄冈人有关,这是黄冈人的骄傲。

1933年,鲁迅在《南腔北调集·经验》中说,《本草纲目》“含有丰富的宝藏”,“是极可宝贵的”,并将其列为“必读书目”。鲁迅是弃医从文,李时珍是弃文从医,二人殊途同归。

 1956年,郭沫若题词:“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 《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卅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李时珍乃十六世纪中国伟大医药学家,在植物学研究方面亦为世界前驱”。

英国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东亚科学技术历史馆馆长、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先生评价李时珍“能在科学上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任何科学家所不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至今,这部伟大的著作仍然是研究各门科学史的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1986年11月20日,李约瑟专程来到李时珍陵园缅怀纪念。

《本草纲目》的伟大贡献及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传统医学之理论

李时珍有着极其精深的医学理论素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他在论述各种药物时表达了很多医学见解,在医学理论上有着重大创新。

一是首创“脑为元神之府”学说。《本草纲目》说,“脑为元神之府。”这是近代西洋医学输入我国之前,中医首次提出脑主宰精神的观点。

二是首创肾间命门学说。李时珍首次将命门与人的机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肾间命门学说的学术派别,极大地促进和繁荣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三是首创预防医学学说。李时珍首次提出防重于治的科学思想,采用蒸煮患者衣物的方法防止接触传染,是预防医学中最早的范例。

(二)纠正历代本草之偏误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有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历代本草考证上。在写作过程中,他深入实地考察,足迹遍及湖北、河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对各种药物“一一采视,颇得其真”。为了解决疑难,拜农民、渔人、车夫、樵夫、捕蛇者为师,不耻下问,虚心学习,收集了大量标本和民间单方,对药物的生长、分布情况作了详尽记录,对前人本草学中记载的每一味药物,从分类、名称、品种、产地、生性、形态、种植、炮制到气味、功能、主治等内容,或从文献角度考校,或进行实地实物考察,或通过医药原理实验,逐一进行分析研究,正其讹误,采其精粹。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草纲目》的每一个章节,每论述一种药物,都可以看作是一篇很好的考证文章。

(三)扩大本草学科之内容

“本草”二字,始见于《汉书·平帝纪》,是《神农本草经》的简称,古代著名药书。因所记各药以草类为多,故称《本草》。“本草”中的“本”是什么意思?本是根本、来源的意思,是追溯到药草的最初来源,就是它未被加工的最初状态。本草在古时是统称中药,也指中药的书籍。“药”,《说文》中说,“治病草也。”

我们来看看古代本草的演变历程:中国本草学,初创于《神农本草经》,共载药物365种;南朝梁陶弘景增365种;唐代苏恭增114种;宋代刘翰增120种,掌禹锡增82种,仁宗时增100种,唐慎微增500种,至《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已增至1748种,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时,广采明代前41家本草成果,摒弃重复,合并种类,保留的《本草》药物是1518种,刚好是他出生的年份,增加374种,合计收药1892种。

《本草纲目》共52卷,192万字,附图1109幅,附方11096首,列16部为纲,分60类为目,除医药学以外,还包括了生物学、矿物学、化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丰富知识以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等人文科学方面的内容。

《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矿物药,包括金石部、水部、土部共263种,对许多矿物品种、地域分布、性状等都有详细的记载。

在化学方面,《本草纲目》中记载有人工制作醋酸铜、从草木灰中提取碱、用植物蓝制染蓝靛等方法。

对于自然界一些气象变化,如云、雨、霜、雪、雹的形成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对水质的分析等等,《本草纲目》也有客观的描述。

在物候学方面,既有动物的物候记载,如燕子、大雁的往来时间,杜鹃和布谷的鸣声和出现季节,更多的是植物的物候资料,记载了数百种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期。

(四)创立独到分类之方法

在《本草纲目》问世之前,本草学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神农本草经》的上、中、下三品,按毒性划分,另一种是按药物基原的自然性质来分类。李时珍在药品分类上进行了重大改进。他以“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物以类从,目随纲举”“从微至巨”“从贱至贵”作为药物分类的指导思想,将1892种药物分为16部60类。以植物为类,植物药品1195种,共分草、谷、菜、果、木五部30类,草分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等11类, 木部分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杂木6类,上述分类方法,草部、木部相当于现代草本植物、木本植物,谷部、菜部、果部相当于现代的谷类作物、蔬菜作物、果树作物。在每一类中,李时珍把许多同科同属的植物排列在一起,初具现代植物学分类之雏形。李时珍把动物分成虫、鳞、介、禽、兽五部,最后到人,这种“从贱至贵”的分类思想,与近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世界从无机到有机,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发展规律是完全吻合的

(五)规范本草著作之体例

《本草纲目》的体例结构是很先进的,他选用了“纲目”二字,以纲辖目,条理清晰,并作为书名言其要旨。他首先是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纲目系统:将1892种药物分为16部为纲,60类为目,构成药物总的分类系统;各单味药,以药名为纲,下列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为目,组成单味药的纲目系统;处理同一基原的不同药用部分之药,以总体名为纲,以不同的药用部分为目;在“百病主治药”下,以病名为纲,病因病机为目,目下又分列各自治疗药物的子目,构成临床用药的纲目系统。这样纲中有目,目中有纲,各个系统,纵横交织,有机结合,纲举目张,有条不紊。《本草纲目》创建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完备的古代药物学著作的标准体例和结构。

(六)保存医药文献及民俗

为了编著好《本草纲目》,李时珍参考引用的文献资料纷繁复杂:其一为历代诸家本草,其二为引据古今医家目录,其三为古今经史百家书目。历代诸家本草41种;古今医家旧本84种,新本277种;古今经史百家旧本151种,新本440种,加起来是993种。另据统计,尚未收录其中的引用书籍有130种左右之多。因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实际引用的古籍文献达到1123种,远不止《明史·李时珍》里所说的“阅书八百余家”。其中辑录了大量16世纪以前的医药文献,有些书籍今天已经无法看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予以收载,才得以保存下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也都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进行了收集和介绍。

(六)提供文字考证之资料

李时珍是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他语言文字的精深研究,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造诣,后学者也难望其项背。《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李时珍对各种药名的历史探源与考证,阐明了许多汉字的字形、读音与含义的历史演变,同时还论述了一些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药名的读音与含义,从而保存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如:“李时珍曰:虫乃生物之微者,其类甚繁,故字从三虫会意。”“李时珍曰:二足而羽曰禽。”“李时珍曰:兽者四足而毛之总称,地产也,豢养者谓之畜。”

《本草纲目》全书用了单汉字5690多个,与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所用的单汉字均未超过4500多个相比,可以说《本草纲目》是我国历史上现存古籍文献中所用单汉字最多的,达到了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所收录的9353个单汉字的60.8%。古籍文献特别是医书一个最大的特点是生僻字多,《本草纲目》所用的生僻字数量是一般医书所难以比拟的,所用的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也是一般古籍文献中所难以比拟的。从语言文字角度看,《本草纲目》无疑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中国语言文字宝库。

李时珍之所以能写出不朽名著《本草纲目》,其雄厚的文学素养、精深的文学造诣是重要因素。李时珍先儒后医,在熟读古籍之际,在访采四方之时,从不放过民间文学的收集和采撷,将其与医药知识有机融合,寓文于药、寓诗于药、寓史于药、寓故事于药、寓谚语于药,使读者学而不厌,读而不倦。《本草纲目》中所收录的医案医话多达400多首,每一首都是医术与文学故事相结合的精品。李时珍拥有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把一部深奥的医药巨著写得令人叹为观止。为了准备今天的讲课,我基本上读完了《本草纲目》,不然对不得起大家。

1596年金陵本《本草纲目》问世以后,于1606年传入日本,接着被译成拉丁文以及法、德、英、俄等多国文字流传于亚洲、欧洲、美洲等众多国家。

18世纪,世界著名科学家、法国耶稣会教士杜赫德,认为《本草纲目》展现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自然科学的最高水平。西方植物分类学鼻祖、瑞典生物学家林奈以他睿智的眼光发现了《本草纲目》中蕴藏着的宝贵知识财富,并得到了启迪,创立了植物分类法,比李时珍创造的植物分类法要晚170多年。

19世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李时珍不仅是个医学家,而且是个博物学家,他的进化论思想汲取并引用了《本草纲目》的理论和例证,将《本草纲目》称之为东方医药巨典、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人类绿色圣经”。

世界著名的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新加坡虎豹公园都悬挂和耸立有纪念李时珍的画像和塑像,在莫斯科大学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长廊上李时珍像被永远地镶刻其上。《本草纲目》多种木刻版分别陈列在英国不列颠、法国卢浮宫、德国皇家等博物馆内,昭示普天之下永恒敬仰。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受到中国传统医学和《本草纲目》的启发,创制了青蒿素,为世界人民战胜疟疾病作出重大贡献。2015年10月,屠呦呦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今年是李时珍诞辰500周年,我们需要纪念。李时珍三次乡试不中,而后不问功名,苦读医书,一心从医,悬壶济世,重修本草,成为16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赞誉他为医学药物学的贡献,为黄冈留下的历史荣光而自豪。为隆重纪念这位功垂万世、光耀千秋的世界文化名人,作为医圣故里、教授名县、王府胜地、养生之都,蕲春县近年投资8000万元对李时珍纪念馆进行改造升级,省、市、县举办了一系列以“弘扬李时珍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健康产业”为主题的纪念活动。

另一方面,我们更应在新时代传承他遗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那么,他的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今年5月2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的纪念李时珍诞辰500周年暨“一带一路”中医药服务贸易国际研讨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对“李时珍精神”作了高度概括:自强不息的人生品质;济世救人的慈悲情怀;勇于实践的求真态度;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要学习李时珍精神,励志励行,做新时代合格公务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10年前,中国纪检监察报社社长李本刚到黄冈作报告,讲到“为政九要”,我记忆犹新,终生受用,与大家共勉:

1.要像圆规,找准立足点,画好同心圆,圆满完成自己肩负的使命;2.要像直尺,公平正义,刚直无私,不搞歪门邪道,不越雷池一步;3.要像绿叶,不争名利,不计得失,朴实无华,乐于做花的陪衬;4.要像竹子,虚心、高洁,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次小结,用总结求进步、谋发展、促提高;5.要像火柴,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给世界带来光和热;6.要像小溪,不畏艰险,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永不停留,最终融入大海,成为永恒。7.要像火车,动力十足,高歌猛进,没有越轨行为,直驶目的地,奔向诗和远方;8.要像大地,胸怀宽广,忠厚淳朴,忍辱负重,让高山脱颖而出;9.要像太阳,光明磊落,照亮万物,眼睛向下,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

谢谢大家!

                    2018年11月15日